喊 “世界第三” 却只求温饱?对越反击战越军战俘 3 特质
要说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外界老爱盯着战况、战损、攻防线,却忽略了一个特别能看出“战争真相”的群体——越南战俘。那一年到八十年代初,我军陆续收容了1960名越军俘虏,其中还有七十多人是自己走过来投诚的。
要说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外界老爱盯着战况、战损、攻防线,却忽略了一个特别能看出“战争真相”的群体——越南战俘。那一年到八十年代初,我军陆续收容了1960名越军俘虏,其中还有七十多人是自己走过来投诚的。
“428攻占老山后,越军二军区司令部拟定计划,三天要夺回阵地,这才有了7.12大反扑,这一仗打了一天,彻底打服了敌人”。
1950年9月16日夜,越北偏僻的东溪谷地被炮火撕得通红,山口湿热的雾气里传来参差不齐的冲锋号。陈赓坐在一盏暗黄的煤油灯下,手指轻敲地图,他预计东溪守军最多撑到拂晓。可接下来的无线电报告,却像一盆凉水泼在头顶——主攻团迷失在雨林,联系中断,预定的步炮协同全线脱
但那时候,谁都宁愿走得慢一点,也不想再踩到那玩意儿上——竹签。
1990年2月13日凌晨三点,老山边境的猫耳洞寒气刺骨,凛冽山风吹得人骨头发痛。守备3连副班长在62号阵地执勤时,突然听见黑暗中传来轻微"咔嚓"声——那是越军特工拨开树枝的响动。谁也没想到,这场打了十年的仗,收尾居然是因为一杯酒。
1979年2月下旬,对越自卫反击战激战正酣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在越南高平地区执行清剿任务时,某部在茂密丛林中发现一处隐蔽山洞中有敌军活动迹象。
硝烟混着化肥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,仓库西侧的土墙被炮弹撕开个脸盆大的窟窿,混着黑褐色血渍的粉末从破口簌簌落下。残墙后,七道血迹斑斑的身影蜷缩在化肥袋垒起的掩体后,枪管从袋缝里艰难探出,瞄准着墙外不断逼近的军靴。"打!"陈书利嘶哑的吼声刚落,五发子弹便带着灼热气浪
1979年2月,中越边境紧张局势急剧升级。短短几周内,大量部队和装备被部署到边境线一带。越南在此前几年内相继卷入多场冲突,其军队自抗美战争结束后,常以“经验丰富”自居。但当面对不同类型的对手时,这种经验的适用性很快受到了考验。